圖為5月24日,民眾在悼念袁隆平院士! 楊宗盛 攝
桂林5月24日電 題:桂北小縣城“袁”來稻花香 種植戶:我們不能辜負袁老
作者 趙琳露 楊宗盛 蔣豐慧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神農稻博園,一座“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雕塑,正對著數百畝稻田。放眼望去,連片的稻田綠油油,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5月24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市舉行。袁隆平5月22日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圖為5月24日拍攝的聯德村示范基地稻田! 楊宗盛 攝
袁隆平曾六次到過灌陽,與灌陽水稻生產結下不解之緣。連日來,當地民眾紛紛自發前來神農稻博園悼念袁隆平院士。
灌陽縣地處廣西東北部,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莊”之稱。就是這座偏僻的農業小縣,“超級稻+再生稻”平均畝產連續11年穩居廣西第一,被袁隆平譽為“廣西超級稻高產第一縣”和“超級水稻種植水平一流”。袁隆平說過,灌陽的良田土質不粘不沙、不酸不堿,是個發展超級稻品種的“風水寶地”。
圖為5月24日拍攝的聯德村示范基地稻田! 趙琳露 攝
24日上午,當地水稻種植戶史維軍正在田間察看禾苗長勢。史維軍今年種了30畝稻田,還實驗種植了多個水稻新品種,目前禾苗長勢良好。“袁老讓我們好好種田,我們不能辜負他。”
史維軍說,袁老生前多次來聯德村指導,村里水稻種植產量步步增高。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袁老每次來都要走到田間地頭,察看水稻生長,仔細詢問村民種植情況。
“以前常規稻平均畝產300多公斤,現在超級稻收割之后能長再生稻,我去年平均畝產超過1200公斤。”史維軍說,除了提供良種,每年還有技術人員來指導播種、插田、田間管理等,現在農民對種田的積極性很高。
位于黃關鎮聯德村的“超級稻+再生稻”示范基地創建于2010年,是袁隆平院士領銜超級稻高產攻關示范基地之一。2017年11月4日,87歲的袁隆平來到該示范基地,親自參與“噸半稻”現場測產驗收。當年灌陽縣超級稻百畝攻關基地再生稻平均畝產首次突破500公斤,頭季稻首次突破1000公斤。一季超級稻+再生稻”畝產達到1561.06公斤。
一畝地產出一噸半的稻谷,這也實現了袁隆平“噸半稻”的夢想。
稻田產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聯德村“老支書”何亨禮介紹說,在示范基地建立前,2009年聯德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三千多元人民幣,到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接近八千元,還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百畝種植大戶。
在灌陽散播下種子,袁隆平還希望把灌陽超級稻經驗推廣。2019年10月9日,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戶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90歲高齡的袁隆平出席。這也是袁隆平在全國建立的十多家工作站中唯一的一家村級工作站,旨在開展雜交水稻選育與示范推廣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擴展雜交水稻的種植區域,有效提高土地單面積產量,實現糧食增產。
圖為5月23日,航拍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雜交水稻種植區域! 楊宗盛 攝
走進小龍村,一眼望去綠油油的稻田長勢喜人,這片四面環山的盆地里種植了數十畝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選育的水稻新品種。
該工作站技術負責人楊通洲表示,工作站建立以來,通過種質資源的篩選與改良,開展了水稻新品種選育及其栽培示范,初步進展比較明顯。
5月23日下午,楊通洲還忙著在灌陽多個試驗田開展技術指導。當晚,他又連夜開車趕回長沙,送別袁老師。作為袁隆平的學生,跟隨其十余年的楊通洲表示,將把悲痛化為力量,用實際行動把袁老師交代的工作任務繼續開展下去。
圖為5月23日,航拍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雜交水稻種植區域! 楊宗盛 攝
據統計,2020年灌陽縣糧食種植面積達41.39萬畝,產量16.08萬噸。如今當地還依托“超級稻+再生稻”示范基地,創建了集農業示范、農耕體驗、科普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公眾號
廣西縣域經濟網公眾號
夜幕悄然降臨,白晝漸漸地沒入夜色之中。當天色漸漸沉下去時,在一片60畝的火龍果田里,上萬盞明燈同時亮起,匯聚起大片的光芒,形成一片黃色的燈海,讓這片田野變得更加璀璨迷人……5月9日,記者在興業縣大平山鎮古城村火龍果基地遇見了美麗鄉村夜景,讓人震撼的“燈! 詳細】
聯興村屬廣西來賓市興賓區五山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于五山鎮北面,距五山鎮政府 6公里、來賓市58公里,下轄周鄧、橫山、古村、寺村、鳳來、臘燭、黃僅 7 個自然村(屯),共1092戶4170人。經歷多年的脫貧攻堅,聯興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詳細】
位于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村的白龍珍珠城,因瀕臨南珠七大古珠池之首的白龍珠池而得名。古代珠民下海從珠池采回珠貝后,就在這一帶的海邊剖貝取珠,經過長年累月的集聚,珠貝堆積如山。明朝洪武初年,當時的朝廷在這里建立城堡,以供防御倭寇和海盜之需,因此就地取材,以 【詳細】
西津國家濕地公園美麗風光 橫縣縣城全景 從香風陣陣的茉莉花田到稻浪翻滾的金色麥田,從水鳥蹁躚的西津國家濕地公園到仁和村青磚灰瓦的嶺南民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