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上林縣三聯村云陸莊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里,農戶收獲放養的鯉魚,笑逐顏開。本報記者 徐天保/攝
上林訊(記者/喬曉瑩呂海鋒)“排水,開鐮……”6月15日,在上林縣大豐鎮三聯村云陸莊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稻稈上垂著沉甸甸的稻穗,稻稈下泥鰍、塘鲺、禾花鯉等在田里穿梭,村民們忙著割稻、抓魚。
這里的土地曾因常年受水患,休耕過一段時間。2020年底,上林縣政府調研農村休耕閑置土地問題時,科普了“稻魚共生”種養模式。云陸莊村民陸茴香知道后,看好發展前景,流轉172畝連片休耕地,改造成了水田。
上林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2012年,“上林大米”成為廣西首個列入地理標志保護的大米產品。
雖說“稻魚共生”是一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但在上林大規模種養尚屬首次。
一開始,由于不施用化肥,秧苗不長個,出現葉黃、有蟲等情況。村民議論紛紛:“秧苗肯定活不了”“得趕快噴藥追肥”……對此,陸茴香沒有理會,事實證明陸茴香是對的:當魚苗放進田里后,情況出現了轉機,不到一個星期,稻苗變得綠油油,稻稈也粗壯了許多。
據了解,“稻魚共生”事實上是一個立體生態循環系統,即水稻為魚提供稻花和有機物質,而魚產出的糞便又可作為稻苗肥料;田魚喜鉆泥土,促進肥料分解,更利于水稻生長。
與其他推行“稻魚共生”的地方相比較,上林縣所采用的是高密度養殖。種養期間,基地會不定時補充深井水,保持水體恒溫;并投放一種名為百草料的獨特食料,這種食料會產生大量螺旋藻,在成為魚食的同時,還能通過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氧氣,產生大量的菌膠團,進而保持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穩定。
“這種模式既解決了單一的高密度魚養殖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大大提升大米的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上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慧紅介紹道。
當天,經過測算,基地畝產稻米約400公斤,達到常規種養模式的平均水平。“魚苗投放時,泥鰍和塘鲺分別是每公斤800尾、40尾,現在收獲測重達到每公斤120尾、16尾。”陸茴香細算了一筆賬,僅田魚一項的純收入就能達到每年每畝2萬元。目前,基地還幫助了139戶農戶增收。
據了解,上林縣結合旱改水項目工作,以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實施三季水稻試驗種植,目前共有3個試驗基地300多畝。下一步,該縣將以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為契機,不斷探索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做法,進一步豐富水產品品種,打造休閑農業、民俗體驗等旅游產業,延長稻漁共生種養產業生態鏈,走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山水田湖融合發展之路。
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公眾號
廣西縣域經濟網公眾號
擁有國家A級景區9家,各類特色鄉村旅游區(農家樂)約130家,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自治區級旅游生態示范區2家,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5家……如今的上林縣,處處是風景,景點與景點之間的距離不超過30公里,形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半小時旅游圈”! 詳細】
5月11日,自治區主席藍天立深入南寧市上林、馬山兩縣,實地檢查校園安全工作,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區部署要求,樹牢安全發展理念,落實落細校園安全防范措施,堅決筑牢校園安 【詳細】
3年前,小龍蝦養殖在南寧市上林縣還是一片空白。如今,上林縣依托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試點工程,以小龍蝦、澳洲淡水龍蝦為代表的“上林蝦”迅速成為市場新寵,打造出一塊田既有蝦又得稻的靚麗風景,更崛起一個產值5500多萬元的高值漁扶貧產業! 詳細】